查看原文
其他

被开了两刀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2-10-25

最近这几年发现身上的痣越来越多,不放心就去做了检查,结果还真发现了两个疑似,医生建议去掉。

以前听说过不少除痣的经验分享,基本都是激光分分钟就搞定了,我以为也差不多,照一下然后继续活蹦乱跳。结果后来看到医生搬出了全套刀,当场就懵逼了 

事后我还专门查了一下,医美上激光除痣为主。但是像我这样为了预防皮肤癌的,还是用刀切为主,说是激光会把组织烧焦,不利于后面分析检查。

然后就这么挨了两刀。

倒是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。按医生的说法,那些体积比较大、颜色特别深的痣建议早早处理掉,以防后面癌变。和我体质差不多的多痣小伙伴可以留意下,定期检查,遵医嘱。

最近一个小改变

缝完针医生专门叮嘱我,两个星期之内不能做运动,防止伤口崩开。

这让最近刚刚找到门路,开始有点运动上瘾的我有点郁闷。

知道运动习惯对于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好处,所以我一直坚持得还不错。但要说真的乐在其中、享受运动,也是最近这几个星期的意外收获。

我之前不是给大家分享过两本书嘛,里面的几个观点对我帮助比较大。

一本是《幸福的方法》——一件事儿你是苦苦坚持还是乐在其中,和这件事儿本身其实关系不大,重点是你如何找到这件事儿的意义和价值

另一本《掌控》,讲精力管理,尤其是如何通过运动改善体能和精力。

看起来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两本书,但在培养运动习惯、享受运动这件事儿上,刚好一个是道、一个是术。

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发现和改变。

……

以前做运动,和大部分人的健身习惯差不多,关注的往往是每天的习惯指标,比如「每天运动 30 分」。

但这种习惯指标有个负面,体验不好、太容易应付。人天生总是懒惰的,到后来就会有意无意地想着怎么糊弄过这每天的 30 分钟运动时间

运动的过程很难说享受,有时候因为意外有事儿不能运动了心里还有点小窃喜。

后来根据《掌控》这本书的建议,我把运动的目标从每天 30 分钟改成了提升「最大摄氧量」(很多运动手表都可以测量这个数据,我是用 Apple Watch)。我坚持运动的初衷就是改善体能和精力,影响精力表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心肺功能,而最大摄氧量又是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。

以前因为运动目标不得当,其实心肺指标反而在下滑。


这个改变很小,但是效果非常显著。

以前每天 30 分钟:关注的是完成,结束就没有然后了,像是在应付工作;

现在关注最大摄氧量:这种感觉有点像看着自己投资账户净值一天天积累上涨的那种幸福。

自从开始关注这项指标,虽然每天还是差不多的运动但是心态却完全不一样,真心有点儿享受和期待运动的感觉。

……

培养一种新习惯,设定「每天……」这样干巴巴的目标可能并不合理。很容易因为惰性而糊弄,过程也不算愉快。

虽然我的运动习惯一直保持得可以,但看到最大摄氧量这个数据才发现,自己其实比以为的还要偷懒,过去几个月的最大摄氧量其实在不断下降。虽然看起来保持了运动的习惯,但效果其实越来越差。

依靠所谓的意志力,远不如找到一个可以「持续提升」的量化指标,相当于给自己设置 KPI。

我一直觉得所谓意志力是个伪概念。

就算意志力有用,也只能让你苦哈哈地坚持,越做越苦,总想着「等到 XXX 就好了」。但是运动、工作、投资这些事儿根本没有终点,如果不能让自己享受过程,就注定一直痛苦下去,与幸福背道而驰。

找到一个可以不断提升的 KPI 却可以帮助我们享受过程,这个 KPI 其实就是《幸福的方法》中所谓「意义」,只不过更加量化具体。

……

这个思路用在理财上其实也一样,就像我们之前说的。

如果我们总是关注每月省下 xx 元这个习惯,省钱并不容易,而且不快乐,觉得自己牺牲了点什么。

而能够成功省下钱的小伙伴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「看着账户余额越来越多」,余额越来越多、收益越来越高、底气越来越足,这条持续向上的曲线更容易让我们享受过程。

找到这个可以持续提升的量化指标,比所谓的坚持和努力更有意义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